网站首页期刊介绍通知公告编 委 会投稿须知电子期刊广告合作联系我们
最新消息:
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对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创伤指标、免疫指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秦营 
单位:南阳第一人民医院 心胸外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关键词: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 高龄患者 创伤指标 免疫指标 治疗效果 
分类号:R734.2
出版年·卷·期(页码):2020·39·第四期(496-499)
摘要:

目的:通过对行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的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创伤指标、免疫指标的系统评价,综合评估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对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定群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内科收治并全程在指定医院接受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其中在征得受试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尊重其意愿自行选择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或后外侧开胸术治疗方案,其中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62例(微创组),后外侧开胸术58例(常规组)。并于术前和术后测定患者的创伤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2受体(IL-2R)、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免疫指标(CD4+、CD8+、CD4+/CD8+);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受试者术后与术前相比CRP、IL-6、IL-2R、SAA、CD4+、CD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术后CRP、IL-6、IL-2R、SAA、CD4+、CD8+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微创组和常规组受试者术后与术前相比恶心呕吐、疼痛感、疲乏感、便秘、食欲丧失、失眠、躯体功能、情绪功能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术后的上述指标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胸腔镜肺叶与亚肺叶切除术术后效果全面优于常规组,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领域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邵波,李波,解纲.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与亚肺叶切除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疗效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17(05):512-516.
[2] 刘昌平,钟一鸣.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对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比较[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5):62-64.
[3] 余忠林,袁德武.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近期效果及远期预后生存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1):34-37.
[4] 黄佳,李函玥,李重武,等.连续389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经验总结[J].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2017,4(4):199-203.
[5] 王伟,李学昌,尚立群,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7,44(8):540-543.
[6] 俸成钢,唐际富,韦鸣,等.单操作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7):19-20.
[7] 闵伟伟,王祖义.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现状及前景[J].海南医学,2017,28(11):1830-1832.
[8] 沈海波,胡天军,杨振华. 胸腔镜肺亚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J]. 浙江医学, 2014,14(3):215-217.
[9] 于永江.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和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J]. 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36):69,71.
[10] 刘书明. 胸腔镜下亚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采样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1(6):49-50.
[11] 史学良,罗杰,方秦模,等. 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3):3675-3676.
[12] 赵飞,邬艺渊,张帆,等. 两种肺叶切除术式对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临床指标、炎症程度及并发症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6, 38(18):2745-2747.
[13] 杨泽波. 胸腔镜肺癌手术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心肺功能及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137-139.
[14] 朱启航,肖海平,何哲,等. 3种电视胸腔镜下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早期创伤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2):231-235.

服务与反馈:
文章下载】【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提示:您还未登录,请登录!点此登录
您是第 730324 位访问者


 ©《现代医学》编辑部
联系电话:025-83272481;83272479
电子邮件: xdyx@pub.seu.edu.cn

苏ICP备09058541